王元化疯了22年,妻子不离不弃,张可:王元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_生活_家庭_爱人
头条深一度
谈到张可,许多女性都不禁心生羡慕:她出生于富裕家庭,拥有天生丽质的容貌,加之过人的才华,似乎一切都为她铺就了光辉的道路。此外,她也收获了一生都能相伴的爱人。不过,张可的成长之路并非一路顺遂,背后也是历经波折。
张可的童年生活极其优越,父亲的月收入高达400银洋,而她和兄弟姐妹们各自都有一个奶妈和一位仆人精心照料。其他仆人则各尽其职,每天的家庭用餐光是下人就能够凑满两桌。然而,尽管享受着如此富裕的生活,张可却并未沉迷于表面的奢华。她在上学时,并不选择名贵珠宝,而是身穿简洁典雅的袍子,脚踏普通的皮鞋。即便站在人群中,她那张美丽的面庞依然令周围的人无法忽视,其他细节似乎都可以无视。
在她18岁时,受到了老师李健吾的鼓励与指导,张可成功翻译并出版了奥尼尔的剧本《早点前》,并在剧中出任女主角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她随剧社四处演出,期间邂逅了未来的爱人王元化。
展开剩余75%王元化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,父亲王芳荃曾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,后又赴美攻读,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。归国后,他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,身边的同事包括王国维等文化名人。王元化是家中独子,上面有三位姐姐,下面还有一位妹妹。
第一次见到张可时,她的头发剪成了齐肩,身穿一袭合体的旗袍,简洁而不失优雅。这次偶然的相遇令王元化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开始关注她所写的文章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元化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孩渐生情愫。两人虽然年轻且没有约会经验,却直接约定一起去公园游玩。回忆起当初喜欢上王元化的原因,张可温柔地说:“他是个非常真诚的人。”
在1948年3月,王元化和张可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——婚姻。次年,他们的儿子王承义降生,家庭生活愈加丰盈。
然而,1950年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需要重新登记。张可在面临这个选择时,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党籍,她当年毅然决定舍弃富裕的生活,冒着生命危险投身于革命事业,希望能为实现理想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如今她的目标已达成,便重新拾起了对艺术的热爱。
20世纪50年代初,王元化被调到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,不久又担任了新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和副社长。这个时期,家中人的往来热闹非凡,而张可则热情款待每一位来访者,努力让丈夫在外也能倍感面子。
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能持续太久。因“胡风案”的波及,王元化饱受磨难,到了1957年,当他回到家中时,已被确诊为心因性精神病。尽管如此,张可从未放弃丈夫,她不仅没有选择离开他,而是默默承担起照顾的责任,接下来的24年中,她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,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这段感情。此外,她也积极投身于自己的翻译事业,肩负起家庭重担。
在张可日复一日的细心照顾下,王元化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。然而,王元化的困境并未结束。1966年,他再次被隔离审查,甚至还被送往农场进行改造。这段时间,张可也因此遭到波及,留下了严重的健康隐患。
从1955年到1979年的这20年间,王元化经历了两次精神失常和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般康复,而张可始终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,成为其坚强后盾。
1979年6月,张可在一次会议上突发中风,昏迷长达七天七夜。苏醒后,她的意识虽然恢复了,但脑力却严重受损,最终失去了读写能力。两人之间的角色也因此发生了变化,王元化开始担任照顾妻子的重任,默默陪伴在她的身边。最终,张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离开了人世,而两年后,王元化也随之追随爱人而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